二战时上海收容了两万多 犹太难民,其中包括一对 奥地利导演Fleck夫妇。他们和费穆(《小城之春》的导演)合作,拍摄了中国史上第一部中外导演合导的电影—《世界儿女》。上周维也纳重映了这部电影。刚好借此机会聊聊我身边的朋友对难民的看法。
本来我们只是打算去看场电影的,到了以后发现前排坐了好多正装人士。电影开始前陆续有人上去发表讲话,奥方是奥地利电影馆主任和一个什么欧洲联邦主管之类的,中方是中国电影资料馆代表以及现任中国驻奥地利大使赵彬。我这才意识到,好像不小心出席了一场有点重要的国际活动阿(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影展)。然后第二反应是,妈呀,刚才进门的时候没人查我们的电脑包,这么大包就这么背进来了这样好吗...
发言的还有Fleck导演夫妇的孙女,一个步履蹒跚的老太太。上楼梯的时候差点没站稳,大家虚惊了一下。老太太说,她年轻时爸妈经常讲祖父祖母在中国的故事。那时候她很小不耐烦听,现在老了才后悔,想更多了解祖父祖母以前在中国的生活,所以很高兴这部电影能重新上映。
⬇️右边是Fleck导演夫妇的孙女
Fleck夫妇是上世纪30年代纳粹占领奥地利时逃亡到上海的。当时纳粹扫除犹太人和异见者,欧洲一些国家却拒绝收留犹太人。当时中国驻奥地利大使何凤山先生,全力救助犹太人,大量核发签证,以至于被法西斯当局没收了办公处的房子。何凤山自己出钱租了一个房子继续发放签证。1937年到1939年,近三万多犹太难民落脚上海虹口。
Fleck夫妇本来是慕名来投奔“联华”电影公司的,可惜“联华”随着战争已经倒闭了。这时候他们认识了费穆。应该说他们得到了费穆非常大的帮助,被邀请合拍电影,并且费穆为了帮他们在上海立足脚跟,给出的导演费比当时平均水平高30倍。Fleck先生其实只会说德语,Fleck夫人会说德语和法语,但是他们都不会说英语。而费穆会说英语和中文,所以当时他们的沟通其实是不太顺畅的。可以想见也许Fleck夫妇在拍摄技术上也许能提出很多先进的建议,但是在剧本以及和演员的沟通上,还是得依靠费穆。
片子本身非常老式,黑白片,演员的表演举手投足和吐词都是一步一顿,话剧模式非常重。故事的背景是战争年代,希望报效国家的年轻人之间的爱情纠葛。片子和费穆后来的《小城之春》风格很像,在男女爱情的表情上刻画很仔细,一些细节情节也不乏风趣幽默。但是在和报效国家去打仗这个大命题上衔接的很牵强。女主演之前都是花前月下,最后在餐桌上突然来了一番大义凌然为国为民的演讲,突然就把影片的格调拔得好高,高的有点虚幻。总之,我觉得这部片子的纪念意义大于艺术价值吧。
影片放映之前中奥双方的发言都着重提到二战时候中国对奥地利难民的帮助。刚好借这个机会聊一聊我身边的朋友(主要是奥地利人,也有英国意大利人等等)对难民的看法。
九月初的时候,难民源源不断从匈牙利往奥地利而来,前往德国。实验室几个年轻的博士生不约而同地各自前往火车站做志愿者,带上吃的喝的分发给难民,并帮助火车站工作人员进行疏导。他们都不信教,也没有什么”把爱洒满人间“的信仰。他们做这些事情特别的自然,完全没有觉得自己是在做公益。
也许当不少人听到“难民”这个词的时候,想起的是一群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又或者从叙利亚来的难民在少数人眼里是一群不可教化的穆斯林。可是这几个去火车站做志愿者的朋友,我分别和他们聊天时,说的都是和他们聊天的一些难民从哪来,从事各种职业有医生律师教师等等。我的意思是,在他们眼里,难民不是一个空洞的代表集体的词汇,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不同性格不同职业的人。正因为这样,他们的帮助显得那么自然而然。要不要接收难民,根本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值得讨论的应该是怎么接收以及怎么安置。至少对我身边的朋友而言都是这样。
在我的成长中,不要用一个集体的空洞概念来代表某一群人,是我学到的非常重要的一课,它在我心里留下的烙印也许永远也不会消散。这一课发生于2001年,我们正在刚入大学的军训时。9月11日晚上来自二炮的教官组织大家拉歌,突然带我们的二排长走过来让我们停下,说有事情宣布。他说:刚得到消息,美国人被炸了,纽约的世贸大楼被炸了。我清楚的记得,他说这句话时嘴角带着不可抑制的微笑。大家静了几秒,然后男生阵营传来一阵欢呼。女生阵营没有声音。不知道其他女生怎么想,我当时虽然觉得男生们欢呼很奇怪,但是却没有意识到具体发生的是什么,而这种欢呼又是多么的残忍。
大一下学期的时候,法律基础的老师,一个刚毕业的年轻女孩,在课堂上给我们放了911的录像。看着世贸大厦轰塌的场景,四散奔逃的人们,两百多人的大教室鸦雀无声。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所谓的美国人被炸了究竟意味着什么。所谓的“美国人”到底是政治书上一直渲染的一个空洞的概念,还是一个一个活生生的人。军训时的场景和第一次看到911录像时的情景,在我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交叉出现,让我永远记得,不要用一个空洞的概念,去代表一群人。
欢迎关注微信 公众号 | 识别二维码
关注后可回复数字查看相关游记
1. 英格兰 | 油画般绚丽的小镇Bibury
2. 英格兰 | 城堡残垣上百花争艳
3. 奥地利 | 维也纳建筑:百水,美工厂,老公寓
4. 奥地利 | 小镇:Melk-Dürnstein, Hallstatt
5. 奥地利 | 阿尔卑斯:Innsbruck
6. 主座教堂 | 伦敦·巴黎·维也纳·威尼斯
7. 法兰西 | 巴黎:圣母院,凯旋门,圣心堂,美食
8. 法兰西 | 博物馆系列:卢浮宫,奥赛,橘园
9. 美利坚 | 国家公园系列:大雾山,月光酒
10. 意大利 | 威尼斯:闲逛,景点,海岛,美食
11. 奥地利 | 小城系列:Leoben,格拉茨
12. 奥地利 | 维也纳生活:葡萄园,博物馆,秋色
13. 美利坚 | 城市系列:橡树岭
14. 捷克 | 布拉格:狭缝求生,无忧城,登高望远
2. 英格兰 | 城堡残垣上百花争艳
3. 奥地利 | 维也纳建筑:百水,美工厂,老公寓
4. 奥地利 | 小镇:Melk-Dürnstein, Hallstatt
5. 奥地利 | 阿尔卑斯:Innsbruck
6. 主座教堂 | 伦敦·巴黎·维也纳·威尼斯
7. 法兰西 | 巴黎:圣母院,凯旋门,圣心堂,美食
8. 法兰西 | 博物馆系列:卢浮宫,奥赛,橘园
9. 美利坚 | 国家公园系列:大雾山,月光酒
10. 意大利 | 威尼斯:闲逛,景点,海岛,美食
11. 奥地利 | 小城系列:Leoben,格拉茨
12. 奥地利 | 维也纳生活:葡萄园,博物馆,秋色
13. 美利坚 | 城市系列:橡树岭
14. 捷克 | 布拉格:狭缝求生,无忧城,登高望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