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7

奥地利 | 蓝色多瑙河上的小镇


多瑙河之于奥地利,好比长江于中国,塞纳河与法兰西,泰晤士于英格兰,是孕育生命的母亲河。可和她们相同的是,沿河自然风景最美处不是大城市,而是人烟稀少的乡村。多瑙河沿岸有很多美丽的小镇,其中Wachau地区以风景秀丽历史悠久而最为出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出的世界遗产。
Wachau区离维也纳火车车程只需一个多小时,很适合周末一日游。有意思的是奥地利火车站会提供旅行套票。比如Wien-Melk火车票+ Melk Abbey(梅尔克修道院)的门票+ Danube(多瑙河)游轮Melk-Krems的船票,最后是从Krems回维也纳的火车票。这个路线设计的甚妥,Melk到Krems之间正好是多瑙河上最美的Wachau地段。而且这些火车票,门票,船票全都都可以事先在火车站的售票机上打印出来,甚至可以在网上事先预付款再去车站售票机取票,很是方便。
和套票提供的行程唯一不同的是,因为奥地利朋友的推荐,我们在Krems提前几站的另一个小镇Dürnstein就下了游船。从Dürnstein可以直接坐公交到Krems火车站,按原计划坐火车回维也纳。我把行程画了个示意图。出发点是东南角的维也纳,顺时针划了个圈 。


Melk修道院

最早注意到Melk修道院是在两次从维也纳去阿尔卑斯山的高速路上,远远地就看到宏大的金黄色建筑,十分引人注目。一开始还以为是某个王朝的行宫,后来打听了才知道是个修道院。远景非常壮观,所以我从Tripadvisor网站上找了下面这个航拍图(Flugaufnahme Stift Melk官方提供),很符合我远眺时对它的第一印象。
其实Abbey应该翻译成“大修道院”,因为它和一般意义上的修道院(Monastic)有所不同。和Monastic一样,Abbey也同样是修士修行和学习的场所,但是能被称为Abbey的修道院在规格和资历上都有许多要求。首先普通修道院Monastic没有人数要求,Abbey至少要有12人。其次Abbey要有一个领导人,成为Abba(院长)。在阿拉姆语里Abba是父亲的意思,这也是Abbey名字的来源。男修道院院长叫abbot。Abbey也可以是女院长(称为abbess)领导的女修士的团体。再有就是在建筑和规模上,Monastic对大小没有要求,更接近于佛教的寺院。Abbey则要求有独立封闭围起来的院子,里面有唱诗班,见习生,修士宿舍,客舍,医务室,会议室,厨房,食堂,地窖或储藏室,以及施赈所用来接收施舍和礼品。外围则有一个礼拜堂(chapterhouse)让男院长接见男性教徒,或女院长接见女性教徒。因为Abbey通常是由属地直接管辖,院长的权利是很大的,对当地修道院来说有时甚至高于大主教。
Melk修道院建在多瑙河边一块大山岩上,金黄色的建筑在阳光下本来就耀眼,从下面仰视就更增添了气势。
修道院始建于1089年,随后毁损补建损毁补建,如此反复。现在保存下来的建筑是1702年到1736年复建的,设计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华丽巴洛克风格。从修道院外观看,在用色上的金色主色,细致的图案设计以及精工细雕的窗棂廊柱,都是显而易见的华丽。
内里也是满满几个房间的奢华纯金工艺品。某一时期修道院对金制品的收集偏离了清修之路,但也反映出了当时宗教上层的权势和富裕程度。
金灿灿的教堂,以及精美绝伦的壁画
纯金工艺品虽然很容易让人“哇”的一声赞叹其富贵,但看多了也容易审美疲劳,毕竟颜色单调。
说几个其他我喜欢的细节吧。几个藏品展览屋里我最喜欢的是这幅1739年的Melk手绘水彩。那时候修道院才经历了复建损毁,再复建的曲折经历,新任院长AdrianPliemel刚刚走马上任。“Pliemel”在德文里还有“小花朵”的意思,所以手绘里在上方保护着修道院的太阳花其实象征着这位新院长。太阳花的上方几位圣徒在给太阳花浇水,而太阳花弯曲着和修道院分享了雨露。这幅画是希望修道院能在新的院长引导下得到好运和祝福。
第二个喜欢的细节是大理石大厅顶上的壁画,画家是Paul Troger。仔细看壁画的四周画的回廊,是不是看起来觉得天花板很高?猜下天花板中间距离窗户最上缘的距离吧。正确答案是:一米。当知道正确答案时我吃了一惊,因为Paul用的透视手法,壁画四周的回廊看起来比窗户高了好多, 所以没有想到实际顶高只有一米。可见其绘画时对透视和比例掌握的精妙。
第三个小惊喜:在教堂门口时,一位路过的修士指了指环形楼梯中间让我们看,原来另有乾坤。看起来简单的环形楼梯,因为在底下安装了镜子,顶上设置了明亮的灯光,变成了一口深邃的壁画井,映照着楼梯间扶栏上精致的壁雕。教堂两侧入口各有一个这样的壁画井。
最大的惊喜是在参观图书馆的时候。虽然只开放了一间房间让人参观,但也足够震撼了。据修道院官网的描述,图书馆一共有12个房间,藏书一共有原版手稿1888本,古本(公元1500年之前的印刷本)750本,十六世纪著作约1700本,十七世纪著作约4500本,以及十八世纪著作约18000本,再加上近代的著作,总共藏书约十万册。藏书不仅是神学方面的著作,还包括法律学,地理,天文,历史以及巴洛克辞典。
因为在学术上的地位,1780-1790年约瑟夫二世大量地解散奥地利的修道院时,Melk修道院得以幸免。权势和财富真是个双刃剑,一般的寺院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珍贵的藏书。对因为家里贫困而被送到修道院的孩子,或者日夜苦修的虔诚修士们来说,这个图书馆里能阅读到的知识积累大概是人生中的亮光吧。
图书馆内严禁照相,下面配的这张图是从维基百科上引用的,摄影者Emgonzalez。
大理石大厅和图书馆之间有一个大阳台,可以近距离看到教堂的正面。
也可以俯瞰Melk小镇和多瑙河。
值得一提的是Melk小镇本身也很值得一逛,很多古迹保存的相当好,1390年时民居外墙上的牧民壁画现在还清晰可见。


多瑙河游轮行Melk-Dürnstein

乘坐游轮是在短时间内参观一个大区域最有效又惬意的方法。多瑙河游轮产业很成熟,还不到旺季的时候,每小时都有两艘游轮发船。游轮上下两层都布置成餐厅的样子,环境很好,当然你不一定要点餐。船尾的露天平台十分走俏,要想坐在那得早点上船。
从Melk登船顺流而下一路东行到Krems,都属于Wachau区,这里因为气候温和阳光明媚,水分又足,特别适合葡萄生长。一路过来我们在两岸看到了山丘上的葡萄梯田,途经好多玲珑的小镇,以及各种城堡。
每到一个景点,游轮广播都会用四种语言简单介绍一下背景,四种语言依次是德语,英语,日语和中文。二三十年前日本旅行团是欧美各个景点的大客户,现在中国旅行团越来越多,可以看到许多旅行景点在逐渐增加中文的路标指南等等。
登船后回头看Melk修道院,在河边的树丛和清澈河水的映照下,感觉少了些高高在上,多了些柔和。
沿岸都是这样的小村庄,简洁而清丽。
以及村庄之间连绵山丘上的葡萄梯田
Melk不远的Schloss Schönbühel城堡,修建在河边四十来米高的岩石上方,十分霸气。12世纪时Marchwardus de Schoenbuchele为军事防御修建的,绝佳地理优势让它易守难攻。
并不是所有城堡都保存的像Schloss Schönbühel城堡那样完好。再往下游不远处的Aggstein城堡,虽然同为12世纪所修建,但现在只剩下遗址了。说来Aggstein城堡真是命运多桀,总是处于战火之下,只在十二世纪就在内战起义中被摧毁重建了两次。1529年又成了外袭的土耳其军队在维也纳附近的第一个围攻目标。


美丽的Dürnstein小镇,蓝白教堂和囚禁查理一世的城堡

Dürnstein小镇面积不到十七平方公里,但是却是个很舒适宜人的小镇。刚到码头,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河边的蓝白色教堂,它是Dürnstein修道院的教堂。虽然Dürnstein修道院的规模完全不能和Melk相提并论,但是我特别喜欢这里这座学院教堂的颜色,蓝白,十分清新,是很罕见的教堂用色。Dürnstein修道院始建于1371年,1710年按巴洛克风格大肆翻修过一次,蓝白色的学院教堂就是那时候修建的。现在看到完好无损的教堂表面是20世纪80年代时按照古籍记载的颜色恢复上去的。
旅程结束后,和同事说起我对这座蓝白教堂建筑风格的喜爱。同事Tom笑道,“每次看到那座教堂,我总有一种错觉,好像那是一枚即将冲天的火箭”。他不说还不觉得,说了之后回头一想还真有点那感觉。
上岸后碰到个德文旅行团导游在讲解历年多瑙河水位线,2013年的洪水是历年第二大的,整个小镇的第一层都被淹了,被淹的墙面现在颜色偏深,和高一些的墙面之间的分界线依然清晰可见。
Dürnstein小镇除了蓝白教堂外,还有个明显的地标就是小镇背倚这座山坡上的城堡。事实上小镇在1192年第一次广为人知就是因为这座城堡。当时正值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英国国王理查德一世被奥地利公爵Leopold五世捕获,高价卖给了国王的对头圣罗马帝国的皇帝Heinrich VI(海因里希六世)。
海因里希六世把查理一世囚禁在Durnstein山上不为人知的城堡。学术上也有争议,说当时囚禁理查德一世的城堡也许不在山顶,而是在峡谷里,但因为时隔太久很难考据了。
海因里希六世对英国狮子大开口,要价不断升高,赎金数量相当于英国国库十年收入。这也间接导致了英国国内加重税收,民怨载道,著名的罗宾汉的传说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最后在1194年英国付清全部赎金,并且理查德一世对海因里希六世俯首臣称,自认为帝国附庸后,他才被释放回英格兰。
无论Dürnstein在这段800年前惊心动魄历史中扮演了怎样重要的角色,现在的Dürnstein小镇平和安宁,正是世外(葡)萄园。


Krems农庄品尝葡萄酒

Dürnstein到Krems的公交车上途经许多葡萄田。而一个家乡在Krems的同事正在此次旅程的终点等我们,带我们去当地村庄品酒。
品酒的地方很有意思,一个小村落,每家每户都酿酒,然后一年四季轮流着开门招待客人。一年一户人家大概就张罗个两到三周吧,除非是大型节假日才会有多户人家同时开门互相帮衬着张罗生意。
在村里找哪一户人家开门的方法也很简单,他们的门前都挂着一盏灯,灯亮了就表示这几周轮到这一家。是不是有点“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即视感?哈哈。另外因为奥地利卖热食要有餐馆执照,贵而且难申请,所以这些家庭酒庄都不卖热食,只提供冷盘。来来往往的客人互相之间大多熟识,开着拖拉机来的一对夫妇大老远就招呼隔壁座的另一个家庭。年纪大一些的更是互相之间都会攀谈几句,很是温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