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8

法兰西 | 奥赛-从废弃火车站到霸气美术馆

在巴黎只行走了四天,却邂逅了人生迄今最爱的两个博物馆:d’Orsay 奥赛美术馆和I'Orangerie 橘园美术馆。上篇说到橘园为了莫奈的睡莲专门修建了360度全景展厅,那么从废弃火车站改装而来的奥赛美术馆则是一个传奇。它的建筑陈列本身,就是一个霸气的艺术品。
从废弃火车站到霸气美术馆的逆袭

一进奥赛美术馆,我就被惊艳了。和一般博物馆一排排房间展厅的方式不同,奥赛一进门眼前就是一整个空旷的大厅,视野宽阔一眼可以望到头。沿着大厅中间的过道往前走,过道上和两边错落有致地陈列着各种精致的雕塑。这才真的叫"高大上",大厅又高又大,展品都是上品。
⬇️一进奥赛,眼前豁然开朗
沿着走道是错落有致陈列的精美雕塑。
⬇️希腊女诗人Sappho—by James Pradier
超高穹顶的宽广主厅,即使是从皇宫改成博物馆的卢浮宫也没有哪个房间有这么霸气。奥赛的室内陈设看起来着实不像一般意义上的博物馆。而当我知道这个建筑原本是个火车站的时候,一切就变得那么顺其自然,顿时恍然大悟。走到大厅的尽头往回看,入口正上方还留着火车站的大钟呢。
⬇️从大厅尽头回头看入口的火车站大钟
⬇️入口的火车站大钟

1900年,奥赛火车站及配套的酒店建成。在那之前,这个地方是法院,1871年被巴黎公社烧毁。奥赛不仅是世界上第一座为电气化列车修建的火车站,而且它还建的十分有艺术美感。外观为了和河对面的卢浮宫协调,用的是配套的风格。
⬇️塞纳河边的奥赛美术馆,风格类似卢浮宫
⬇️奥赛顶楼,女神像遥望对岸卢浮宫
而内里穹顶上铺满精美的蔷薇花壁饰,完全看不见车站的钢筋铁骨。
⬇️宽阔的展厅和穹顶上精美的蔷薇花壁饰
可是20世纪科技发展很快,三十年代这个车站就已经容纳不下当时火车的长度了,于是这个火车站渐渐地被废弃了。。。然后它的身份变来又变去,曾经作为战俘和流放者接待中心,曾经戴高乐将军选择此处宣告再次进入政界,曾经人们想把这个废弃的空壳建成银行,航空行政中心,甚至国际大酒店。
好在最后这些商业计划都被搁浅,1978年这个火车站的文化地位引起重视,被评为文物古迹,最终被改造成了博物馆,主要收录1848-1914年的艺术品,包括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等等。
博物馆的改造相当成功,即有艺术感又实用。穹顶的蔷薇花壁砖保留了原有的样子,但加上了通风口以及防止声音反射的装置。艺术品的摆放也是既有序又美观。除了一楼主大厅陈列雕塑外,在二楼的左右两条长廊上也都陈列有雕塑。
⬇️二楼两侧长廊和一楼走道上的雕塑
除了雕塑外,美术馆还藏有许多精品画作,于是就需要许多独立的单间展厅来提供墙面。一二楼的最外两侧则是一间间单间展厅分门别类地展示艺术品。二楼的单间展厅秉承了主大厅毫不吝啬空间的风格,每个都有自己的穹顶,非常的大气。
⬇️二楼北长廊的豪华单间展厅
⬇️二楼北长廊的豪华单间展厅
奥赛没有3楼和4楼,因为空间都让位给了1楼主大厅和2楼单间展厅的穹顶们,所以奥赛才能提供这么大气的视觉享受。从主大厅末端的楼梯一路往上就到了5楼。5楼长廊也有一系列单间展厅,但是位于穹顶外面靠塞纳河的那侧,从主大厅里面是看不到的。5楼长廊是印像派专题展,因为最近比较迷印象派,所谓我们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那。
奥赛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想要迷路都好难!因为主大厅一览无余,很容易知道自己的位置,体验比卢浮宫好很多。如果你和我一样为方向感而困扰,你一定会喜欢上奥赛:)
印象派的盛宴

一到5楼,长廊展厅的入口处迎面而来的是这口大钟,比之前大厅室内那个大钟要大好多倍!从外面看就是前面那张“塞纳河边的奥赛美术馆”的全景照片里,奥赛顶上那两个圆圆的大眼睛。来到顶楼的人纷纷“哇”的惊叹一声,跑到大钟前面俯视塞纳河畔的巴黎城。
⬇️光与影—印象派展厅入口处的大钟
话说,其实迷上印象派也就是几个月前的事。是在维也纳的Albertina小型博物馆里,看了一个叫”Monet bis Picasso”(从莫奈到毕加索)的专题画展。虽然叫“从莫奈到毕加索”,其实是指那个时代的画。Ablertina里莫奈的画只有三幅,毕加索的倒是有十来副,其他一百多幅是印象派到抽象派时期其他画家的。
也就是在那里,第一次看到莫奈的睡莲图实物:一副比较大的画作,当然和橘园的巨幅全景图比起来算是小的。总之当时被那幅画吸引住了,站在那看了十来分钟,觉得越看越好看,水面好像会动,波光粼粼的很有意境。从那以后才开始留意莫奈和印象派。
很强烈的一个体会:一定要看原画!教科书上的照片和原画完全是两回事!!!我以前也在书上看过莫奈“睡莲”的照片,和原画完全不是一个感觉! 而且看原画常常能看到某个角落或者背景里有些细节,教科书和图示讲解也不会告诉你的,只有你自己觉得好玩的点。
说到这我要推荐一个叫“顾爷”的微信公众号(也有微博)。对印象派开始感兴趣后,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被这个叫小顾的写的艺术史逗得前俯后仰的。他有一系列“小顾聊绘画”的文章,还出了四本书,写的特别有趣。完全没有教科书那种刻板的各种什么流派什么风格的字典型解释,而是用一种诙谐的方式把各个画家的风格通俗形象地讲述出来,还给他们起了各种绰号-_-'',哈哈非常的有爱。如果说果壳网是做科普,那小顾则是“艺普”。
特别欣赏小顾说的一句话:当我们欣赏绘画作品时,总想把它“看懂”。但我觉得,只要你觉得这幅画好看,看着舒服,那它就是一副好画。懂与不懂,其实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小顾实在是我等普通群众的贴心棉袄,再赞同不过了。如果不打算把绘画当职业,与其去抠那些技法流派什么的术语,不如就问问你自己,喜不喜欢这幅画,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艺术的来源不就是这么简单吗?
下面就说说我作为外行最喜欢的几幅图吧
最喜欢的是下面这幅,还是莫奈的,罂粟花田。近处和远处都有一对母子,都是以莫奈的妻儿作为原型画的。对我来说最有趣的点在于,无论是罂粟花还是人物,都是只有轮廓没有细节的。可是第一眼看到画就知道莫奈在画什么,尤其是我刚在几天前的英国乡村看到满山偏野的罂粟花田,还在懊恼照片完全没能拍出那种感觉。
而一副用红点画花,人物没有画脸的画,却恰恰地描绘出了罂粟花在风中摇曳的感觉,我觉得太有趣了。上面的人物,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人感觉他们在往观看者的方向徐徐走来,整个画面都生动了许多。可惜莫奈的妻子三十几岁就过世了,那之后莫奈就很少画人物。
⬇️罂粟花田-莫奈
因为十分喜欢这个美术馆,第二天又去了奥赛一次,我还在美术馆买了一本叫“奥赛赏析”的书。非常高兴地看到书的封面就是这副莫奈的罂粟花田。看来编书的编辑也最喜欢这幅画:)
奥赛里当然也少不了莫奈的睡莲图。要知道莫奈的后半生四十多年都在画他位于法国乡村的睡莲池塘,画了二百五十幅左右。法国哪个美术馆要是没有莫奈的几幅睡莲图都不敢说自己是大馆。
下面两幅其实没有陈列在一起,它们中间隔了另一幅鸢尾花。但是我觉得把这两幅放在一起很有意思。因为画的是同一个地方:莫奈花园里的日本桥下的睡莲。但是两幅图的光照是完全不一样的,左边那副更清澈,像是清晨,右边那副的光照偏橘黄色,看起来像日落时夕阳照耀在睡莲上,印照出金黄色的阳光。关于作画的时刻这个图示说明并没有说,是我自己看画的拙见。
⬇️莫奈的两幅睡莲
下一幅还是莫奈。这幅大概是我见过的最“印象”的印象派画。花了我好一会才看出来这画的是哪里。但是其实很贴切,因为他画的是伦敦的议会大厦,想一想当时伦敦被称为“雾都”就明白了为什么这幅画这么“印象”。
除了“最印象”之外,还很喜欢上面的夕阳和倒影。莫奈实在是太神奇了,居然能把无形的“光”捕捉得这么到位。这幅画其实有好几副姐妹篇,被称为“连作”,画的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天气和光线。可惜其他几幅都不在这里,不然放在一起看更有意思。
⬇️雾都伦敦的议会大厦-莫奈
下面这幅是西斯莱(Alfred Sisley)的"雪“(Snow at Louveciennes)。最吸引我的是Sisley居然能把白色的雪画的那么有层次感。除了白色,他其实还用了蓝色和灰色,但是看起来就是白雪的感觉。而路口徐徐走远的人物和莫奈罂粟花田里的母子一样,让整幅图一下子就生动了起来。
我知道照片上看起来路面好像是一个颜色,但是真的不是,看原画就知道路面的层次感特别分明。所以,一定要看原画!!
⬇️雪——by Sisley
下面是梵高。。的自画像。奥赛里面梵高最有名的大概是“星夜图”了吧,可惜我去的时候没有看到,不知道是被其他馆借走了还是我们没找到。
梵高大概是自画像最多的画家(或之一)吧。大家都知道梵高身前郁郁不得志,作品得不到赏识只卖掉一副,完全靠弟弟养活,最后还精神病发自杀身亡。看梵高的自画像总有一种压抑的感觉,不仅是紧皱的眉头,更因为背景和衣服上弯曲的线条,看起来各种扭曲。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已经知道他人生过得很压抑,所以解读时会有心理暗示。
⬇️梵高的自画像
最后是上一篇“橘园”里提到的雷诺阿的“钢琴前的少女”。橘园里那一副可能是最初的草稿图。雷诺阿总共画了六个版本,下图左边那副就是被奥赛收录的最终版本。可以看出最终版比起草稿笔触要精致很多,线条更细腻,也多了很多细节,比如钢琴上的花瓶,背景的床。站立的少女的姿势也有不同。
但是呢,我个人更喜欢右边那副,也就是橘园收录的草稿。因为虚化了背景的许多细节,画里的两位少女更为突出。而且少了些精雕细琢,笔触更柔和看起来更舒服,所以我更喜欢。
⬇️钢琴前的少女-雷诺阿
左:奥赛的最终版;右:橘园的草稿版
印象派专题展的末端是五楼北侧长廊的另一口大钟,大钟旁是一个小餐馆。在这样的餐馆吃饭,透过大钟俯视巴黎城,好浪漫。印象派专题展以光和影的大钟开始,以光和影的大钟结束。多么巧合的美丽。
⬇️光与影—印象派展厅出口的另一大钟
国家歌剧院的建筑构造

除了印象派的画,我还对古建筑的工艺非常感兴趣。在一楼大厅的尾端发现了个彩蛋:实物百分之一大小的巴黎歌剧院三维模型,还从中间沿横截面切开,这样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内里构造。
⬇️巴黎歌剧院三维模型(1:100)
其中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舞台的布景。观众席看起来虽大,但只占歌剧院中体体积的八分之一左右。舞台的大小和观众席的大小看起来差不多大。但是舞台的上方和下方另有乾坤——那一层层的像书架一样的,和舞台差不多大小的是布景帷幕的集合,根据需要可以从上面或者从下面抽出来,布置在舞台上。
⬇️右中观众席,左中舞台,左上下是布景帷幕
三维模型边上有展示舞台背景布置好后的效果。我选了两个例子:
⬇️布景帷幕之一:皇宫
⬇️布景帷幕之二:雪松和小桥
那立体感简直是丧心病狂啊!
闲谈

看到许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们,有些甚至是刚学走路的小娃儿来逛博物馆,好生佩服。怎么让小孩儿不觉得逛博物馆枯燥,大概是一件脑力加体力活吧。看到一个爸爸在逗两个女儿,让她们和妈妈一起并排躺在地下摆造型,然后爸爸给照相。好可爱的一家人。
另一个妈妈更牛,一人推了个双婴儿车,带了两个小女娃来逛博物馆。好在这些孩子们看上去都挺自得其乐的。
⬇️左:爸爸在给摆造型的两娃和妈妈照相
⬇️右:自个带两娃来逛美术馆的牛妈妈
最后介绍一个买票的小tip。橘园和奥赛有出售联票。奥赛人多,售票处排队很长,建议在橘园买了联票再到奥赛就可以直接走快速通道。如果买博物馆通票也是一样,去万神殿这种游人不多的通票售票点先买了,然后在奥赛和卢浮走快速通道,看着售票厅门口的长队心里还可暗爽下:)
巴黎系列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谢谢大家的关注。猜猜下一个系列我会写哪?
------------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