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都有自己的生命,她的气质或婉约或粗犷,或严肃或散漫。若说格局是她的骨骼,那么道路和河流就是她的血脉,而城中熙熙攘攘的人群,则是构建城市生命的一个个小细胞。我喜欢观察城,观察城的人间烟火。巴黎,就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的城。
五年前我做为交流学生刚去美国时,一位好朋友小菜师兄刚去瑞士日内瓦工作不久。因为他之前也曾在我去的那个研究所做交流访问,于是我问他对两地生活的比较。他想了一下和我说:“美国有的在瑞士都能找到,美国没有的你在瑞士也能找到”。彼时我正欢欣于对美国小乡村的自然风光清新空气及诺大空间自由的享受,充满了对在和国内完全不同地方生活的新鲜感,对于小菜师兄的话并不是很理解。
在美国生活了四年之后,我终于彻底体会了许多留学生总结的“好山好水”后面的那句“好无聊”。虽然也有很多好友聚会不断,也参加公益科普、瑜伽俱乐部之类的社交体育活动,但是还是会想念在路边买三块钱一个的鸡蛋灌饼的时候,在五道口路边逛小饰品店的时候,坐在小餐馆里看窗外熙熙攘攘的路人的时候,想念那些在美国的小乡村缺少的人间烟火。
也许美国大城市会好些?四年来因为工作会议去了好些美国的州府城市,大多都记不得模样了。只记得多是市中心的水泥森林(被称为downtown)和郊区的田园别墅的组合,对我来说缺少辨识度。而且因为不适合步行,总是缺少了那么点亲和力。也有几个我喜欢的大城市,最爱的是旧金山,然后是华盛顿和波特兰,还有波士顿。可是这几个城市都在“美国最欧洲风的城市”评选中榜上有名,更坚定了我要去欧洲看一看的决心。
到欧洲才不久,去过的城市并不多,但是已经感受到就像小菜师兄说的那样,欧洲有美国的好山好水,也有中国的好热闹。而在目前去过的欧洲城市中,在巴黎感受到最浓郁的人间烟火。
美味的人间烟火
为什么在巴黎感受到最浓郁的人间烟火?中国人最能明白了,因为吃呀!如果说伦敦多pub(酒吧),维也纳遍布café(咖啡馆),那么巴黎最多的就是餐馆。
我们路过的餐馆总能看到许多人在大快朵颐,无论早晚。巴黎的餐馆晚上都开到很晚,十一二点还是人声鼎沸,很多餐馆都在门店外设有露天桌子,而食客们也更青睐坐在外面,让我想起国内的夜宵摊子。
除了餐馆,我们闲晃时还经过好些个菜市场,街边或露天的都有,蔬菜肉类奶酪水果,种类十分丰富。维也纳虽然也有这样的小蔬果市场,但是无论是密度还是规模,都要比巴黎小很多。国内很多城市倒是可以一比。走在巴黎街上总是能勾起我对国内的回忆,只是无论是夜宵摊子还是菜市场,巴黎版的都要干净整洁许多。
此行我们并没有特地去寻访那些有名的餐厅,而是走到什么地方就就近找当看起来地人较多的餐厅。这次吃过的最棒的餐馆恰好就在宾馆附近,一家叫“Le Petit Pascal”的家庭餐馆。宾馆在的地方不是景区,餐馆也并不显眼,由两位看起来像两姐妹的六十多岁的阿姨张罗。她们都不会说英语,有个会说英文的小姑娘有时候来帮忙。我们在那吃了两顿晚餐,其他客人都说的法语,从他们和老板的互动来看有些明显是常客。
⬇️黑板上的菜单酒水单,Le Petit Pascal餐馆
饭店没有菜单,菜品都写在黑板上,连自酿葡萄酒的瓶子大小都用粉红色粉笔画在了小黑板上来示意,实在可爱。第一次点的牛排,第二次点的土豆鸭脯,都是很家常的菜。端上来从外表上看也不出众,美国大部分餐馆都能做出这样外观的菜品。可是当第一口咬下去的时候就会发现不同。不同在味道。
味道,很简单的词,却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唯有新鲜食材和适宜调理的配合,再加上恰到好处的火候,才能够成就好味道。
后来在其他餐馆尝到的菜也是一样的感受,未见得精致花哨,可是味道美好。再举个例子,在aux vieux garçons餐馆点的的茄子鸭胸,看起来就是一堆茄子和鸭胸,吃起来却内有乾坤,肉质疏松香甜。因为烹饪的时候放了自制的桃子酱,丝丝甜味融入到鸭肉里去了,我就从没想过桃子酱和鸭肉也能融合的这么好。
去过的餐馆里卖相最精致的不是法菜,而是无意中去的一家叫sir winston,装饰像英式小酒馆,但其实主打改良亚洲菜的餐馆。金枪鱼塔塔沙拉加上一点亚洲风味的姜,芝麻和柠檬草,味道居然搭配的出奇绝妙。
⬇️三家不同餐馆的菜品,依次是土豆鸭脯,茄子鸭胸,金枪鱼沙拉
一个厨师对味道的追求能造就一间好餐馆,一个城市对味道的追求能孕育出一座美食城,而唯有全民在味道上孜孜不倦地追求,才能够做到连路边小馆都多有好味道,才可能成就享誉全球的美食文化。法国人对味道的追求大概只有中国人和意大利人能懂。
在巴黎唯一去过的乏味餐馆是圣母院北边毗邻的餐馆,不过那家基本只有游客去,也就是地点便利图个方便。虽然是餐馆但菜品和快餐差不多,本也不指望太多。
但是说到快餐,我们也尝过很好吃的。也是一家很本土的小铺子,叫“MOZZA & CO”。在塞纳河边奥赛美术馆附近,碰见很多上班族中午去吃。点的是一种叫“La focaccia”的小食,夹心奶酪的烤薄饼,大概就是法国版的鸡蛋灌饼了吧,只是用奶酪代替鸡蛋。很简单的快餐,但是饼烤的松松脆脆,奶酪的味道也恰到好处,太适合需要赶时间的游客或者上班族了。
⬇️塞纳河畔,法国版鸡蛋灌饼
来法国当然要尝尝他们的甜点。第一个要尝的自然是我的最爱焦糖布丁,看看在它的发源地法国,是否能有更美的味道。也是在我们最喜欢的那家家庭餐厅点的,分量超足,面上一层焦糖十分脆,和之前我在其他地方吃的比起来,布丁的口感更密实浓郁,蛋味十足。唯一一点就是个人觉得布丁稍微有些甜,少放些糖我会更喜欢。
在同一家还尝了糖梨冰淇淋,带一点肉桂味一点薄荷味,夏天吃清清凉凉正好。只是一勺冰淇淋哪里够,挣扎过后我屈服于自己的胃,又加要了一勺。看到这个甜点我不禁想起好友qq,因为她是号称“闻到肉桂都会晕倒”的体质,我怕挨揍没有试验过,哪位和qq吃饭可以试验一下:) 但其实肉桂的辛辣和薄荷的清凉正好中和在了一起,让甜点的味道变得更丰富更有层次。烹饪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去想象什么食材和什么调料搭配起来最妙。
⬇️甜点:焦糖布丁&糖梨冰淇淋
另一个我的最爱是每天早上早餐吃的牛角包(croissant),虽然起源自奥地利,但是法国才是把它发扬光大的地方,自然少不了要在法国来几个牛角包。还是在我们旅馆附近小区的一家很普通的糕点铺,一大早过去看见琳琅满目的各种蛋糕点心,颜色样式都那么可爱,特别是另一个著名的甜点马卡龙,娇艳欲滴,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五颜六色娇艳欲滴的甜点
赶紧的点了牛角包和马克龙。马卡龙超级赞,小圆饼部分口感特别细腻,配上涂抹的一层奶油乳酪则湿度刚刚好,有一种入口即化的感觉。而夹在中间的新鲜树莓又添加了一份天然的果酸味,很好的中和了圆饼和奶油的甜腻,再配上一杯黑咖啡,美好的一天就从它开始了。马卡龙虽然不到手掌心大,可是真的很厚实,吃完一个就饱了,牛角包就吃不下了。这种时候真恨自己的胃不够大啊。
美丽的人间烟火
如果只有美食,那也可能是油腻腻的人间烟火。可是巴黎的人间烟火却是美丽的,就像我们常说哪个美人儿有美人体态一样,巴黎有一副好骨骼好体态。
巴黎的城市格局特别有范,清晰整齐到我不敢相信这是以浪漫(散漫)著称的法国人的首都。巴黎市中心分为20个区,从卢浮宫所在的1区顺时针螺旋状向外分布开,非常有逻辑。塞纳河的南边被称为左岸,北边称为右岸。左岸的5,6,7区景点最集中,最有情调也是治安最好的区。
⬇️巴黎手绘地图
而巴黎的几大明珠都被塞纳河连成了一串,如果从内城最西边的自由女神像乘船往东,途径埃菲尔,奥赛美术馆,卢浮宫和圣母院,这样的布局也是脉络十分的清晰,大大便利了游客。
巴黎的城市建设给我印象很深,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会选“齐整”。林荫大道的宽度,楼房的高度,民居的风格,都非常的统一。法国人为自己首都悠久的历史而骄傲,在城市规划中有意地保存古城区的模样。他们拒绝高楼大厦破坏巴黎整体的和谐感,从17世纪起就对城市建筑的高度限制有法律规定。
可是一味守旧也是不够的。十九世纪中期,巴黎人满为患,公共卫生糟糕,马路也十分狭窄,交通堵塞严重。当时拿破仑三世任命塞纳省的首府奥斯曼(Baron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城市改造包括拓宽道路,现在巴黎辐射状的街道网络就是从那时候来。还包括建造公园等更多公共绿化设施;大量拆迁破旧民居改为建造统一风格的新居民楼。
但是当时城市改造受到的阻力很大,尤其是底层人民因为拆迁而流离失所(听起来和我们现在21世纪经历的是不是很相似?)。最后拿破仑三世在反对派的压力下解雇了奥斯曼,但是他的城市改造规划被继任者继续执行,所以我们现在才能看到现在这样的巴黎。
如今法国人对奥斯曼的评价已经完全不同,认为他的改造大大改善了当时巴黎底层恶劣的卫生环境,从而终止了肺结核的泛滥。历史事件发生的当时,和尘埃落定之后主要舆论对同一件事情的评价竟然差别那么大。忆古思今,总会遥想将来的人会怎么评判现在发生的一些事情。
不小心搞得有点太严肃了,我们还是说回来巴黎的居民楼吧。它们风格不仅统一,重要的是还很好看。清一色的米灰色墙、蓝灰色屋檐顶,以及黑色镂空扶栏的阳台。美丽加上齐整,在路上走着看都觉得赏心悦目,住在里面一定心情愉悦。
⬇️米灰色墙,蓝灰色顶风格统一的居民楼
仔细观察他们的阳台,在整栋楼房上是有一定造型的。地面那一层不住人,一般叫Ground Floor(地面层,算做零层)。从有居民的地方开始算,一般六层高。其中第二层和第五层的黑色镂空阳台是联在一起长长的一条,而一层,三层和四层的阳台是独立门窗的小阳台。顶层也就是第六层则是统一的蓝灰色、开天窗、梯形的屋顶。建筑本身就很好看,好多阳台上又都种有鲜花盆栽,更是锦上添花。试想一下整个城市的民居风格都这么统一,有多赏心悦目。
⬇️偶尔也有墙面淡橘色的,更添了一丝活泼
尤其是站在西北边的凯旋门上,可以看到十二条宽敞笔直的林荫大道在此交汇,高度一致风格统一的居民楼,以及绿化的非常好的道路,实在是太赏心悦目了。
⬇️从凯旋门眺望巴黎城
便利的人间烟火
作为居住的地方,除了美食,美居,交通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十九世纪的城市改造,巴黎辐射状的街道网络已经让交通十分便利。虽然因为车多人多,还是常看见车子堵成一团。这时候成熟的公共交通就显现出优势了。
巴黎的公共交通十分发达,地铁公交四通八达。去机场或者其他郊区的火车线路也很多,车票都可以在车站的自动售票机上买到。出站也要过自动检票机,所以票要收好。巴黎的地铁大概是有些年头了,车子和地铁站都有点破旧。在巴黎城的地底下穿梭,完全没法想象这破旧的地下网络上方是那样光鲜亮丽的道路网络。
巴黎的生活便利之处还体现在超市商店晚上也开到半夜。某一天晚上我甚至看见一家理发店十点钟还灯火通明,太惊讶了,揉了揉眼睛看见里面的确有人。又一个让我想起国内的地方。美国和国内的朋友们可能觉得奇怪,这有这么值得一提的。不是的,在中欧很多地方,包括德国奥地利,工作日时超市大多晚上7点半就准时关门了,周六更早6点就关门。周日和节假日根本不开门。除了餐馆可以随便开到什么时候,其他商店的营业时间只有比超市更短。所以在这点上,巴黎生活的确便利许多。
娇傲的人间烟火
很早就听说法国人对自己语言的崇尚,认为法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在巴黎的时候的确能感受到这一点。在卢浮博物馆的展品边都少见英文标注,清一色的法语,包括馆中地图,没有讲解器简直寸步难行。
一开始我以为法国人的娇傲是不屑说英语。去了发现比那更有趣。T在中学选修的是法语,但多年来早忘得差不多了。可他对于在某个国家说当地语言有着莫大的热情,总是操着磕磕巴巴的法语试图和法国人交流。而我们碰见的侍应生一上来总是默认说法语,当发现T的法语很寒碜时,他们会立马转为英语,不会再多说一句法语。
这点和我们在威尼斯的感受完全不一样。T在大学修了一阵意大利语,现在水平也堕落的和他的法语差不多了。可是意大利人超级热情,他们听到T试图用意大利语沟通时,总是带着一脸鼓励的笑容,即使在意语里掺杂英语也要帮T锻炼口语。几天过后T的意语水平居然恢复许多。在巴黎完全不是这样,几天过后T的法语还是没啥长进。
所以我觉得是一方面法国人对自己的语言娇傲而不愿意说英语,另一方面他们又受不了乡下人说蹩脚的法语,而不得不“勉强”自己说英语。不管他们怎么想的,在巴黎至少是景区的服务员英语是没有问题的,这对游客来说就足够了,管他娇傲不娇傲呢,为蹩脚法语头痛的又不是我们(^o^)~
巴黎城和她的美食一样,有着丰富多层次的味道,四天的时间只够揭开面纱的一角。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在那住上几周,彼时再来谈论更多的感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